【本報記者盧德允】
監察院功能在謫奸發伏,匡正官箴,是五權憲法的五大基石之一;什麼時候管到國防軍事,該買什麼軍艦,不該買什麼軍艦?監察院權力行使數十載到底發揮了多少監察權,真是讓人搖頭而耐人尋味。
廣 告
| |
今年三月,監察院五人小組調查拉法葉購艦弊案和尹清楓命案的報告部分公開,已引起廣泛爭議。事隔數月,如今調查報告裡訪談前總統李登輝的「機密部分」曝光就其中問答內容看來,不免讓人質疑調查小組是否作球給李登輝?
李前總統回答監委的話語中,似乎也顯得有些輕慢而不嚴謹的情緒,把「軍事會談」等軍國大事講得好像凡事不關三軍統帥,徒具形式。甚至李總統講出「我如果說不行,絕對可能兵變」的話影射不從軍方會有不測。這層顧慮,十餘年前李總統掌大位時,黨政軍形勢確實險峻,擔心軍方不合作不是沒有道理;但說「兵變」會不會言過其實,很值商榷。
李總統與監委對談間,也引劉和謙不贊成拉法葉的看法。但這建軍備戰理念根本是見仁見智的老生常談;劉和謙之言,也只是一派說法。軍事上講究的是辨證和共識,誰是誰非,豈能憑對人的喜惡作為斷定?更何況,李總統引述劉和謙想法,認為二千噸的小船可以進出台灣到處都有的漁港;但以劉和謙的戰略素養,理應不致於犯這種錯誤。若如今拿著劉和謙的建軍理念來抨擊郝柏村決策不對,不但有失客觀立場,又與佣金弊案什麼干係?
「欺瞞統帥」也好,「侵害統帥權」也罷,不過算是整個佣金案和命案調查的「案外案」,監院可以隨帶處理,也非不能探討追究;但事態很明顯卻操作成喧賓奪主,反而變為事件焦點。至於誰拿了佣金,誰殺了尹清楓,似乎都不重要了,當真奇哉。
就算軍方真的有意忽視李登輝總統的決策權,但還不致於侮慢三軍統帥。光華二號購艦案,的確發生原屬意韓國蔚山艦,短暫時間內轉折到法國拉法葉艦的事;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,如此重大轉折,過程甚是突兀也令人感到蹊蹺。但率爾推論參與其事者就與佣金有關,似也太過武斷,又難服眾。不要忘了,老百姓想弄清楚的,是天文數字的購艦佣金進了誰人口袋?尹清楓又是怎麼死的?不此之圖,監委們依舊手舞著蒼蠅拍在空中比畫半天,全不著邊際,怪不得「動搖不了國本」。
搞到現在,拉法葉到底有沒有佣金存在?佣金流向何方,誰收受了佣金?都毫無頭緒。尹清楓命案動機是為了獵雷艦零附件後續案,還是拉法葉案,又或是海測艦案,也沒個譜。監察院要擺脫「蒼蠅蚊子院」之譏,不負國人納稅供監院調查之託付,實有必要找出實據,讓購艦佣金和尹清楓之死水落石出、澈底澄清,方是應走的道路。